close
徵信低耗水時代 產業政策應調整 更新日期:2011/05/23 00:17 呂苡榕 【記者呂苡榕屏東報導】築堤蓋壩截水,是台灣長期的水資源既定政策,導致水庫與用水劃上等號,形成用水者與反水庫陣營長久以來的對立。21、22日民間舉辦「全國河川NGO會議」,提出極端氣候下新的水資源思考模式。 節水禮品比建水庫有效 八八風災後,團體制服為了確保工業與民生用水,1萬9千公頃農田被迫休耕,原本已停擺的水庫計畫也死灰復燃。婚友社。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李根政表示,台灣山區能蓋水庫的地點本來就不多,集水區水土又保持不良,河川疏砂量極大,導致水庫嚴隆乳淤積,光是八八風災就讓曾文水庫增加9千萬立方公尺的淤積,再來5次等量的砂石,曾文水庫壽命將結束。 原水濁度過高、水庫淤積速度過快、壽命過短,顯見台灣地形並徵信不適合用水庫蓄水,但水庫興建仍未停歇。爭議不斷的雲林湖山水庫已動工,而新竹尖石鄉的比麟水庫也在規劃中。李根政質疑,在水資源匱乏的年代,水庫興建根本無法及時解決水荒,但一座水庫動輒數百億,這些經費難道不該用在更有效益的節水政策上嗎? 國際研究也已證明,節水帶來的效益,遠比水庫更高。改善漏水率、增加污水回收使用,一樣可以增加水資源。李根政指出,台灣漏水率高達30%,遠高過世界平均18%,以年供水量40億噸來計算,每年漏掉的水超過10億噸。另外,台灣家庭廢污水的回收率是「0」,且工業廢水回收率只有50%,相較日本和德國的回收率直逼90%,只要台灣能夠達同樣水平,一年將可節省8億噸的水量。水利署長楊偉甫回應,由於過去漏水問題權責單位是自來水公司,但因公司虧損5百多億而無法進行改善,目前水利署決定使用公務預算來執行改善漏水問題。
全站熱搜